聊聊“茶无上品,适口为珍”

已晚相逢半山&#

已晚相逢半山碧,便忙也折一枝黄。

“茶无上品,适口为珍”,这句话被卖茶的茶商以及喝茶的茶客,都或多或少的引用过一次、多次,刚好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这句话,我的一些个人观点。

先声明一下,“茶无上品,适口为珍”它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。

鉴赏有高低:

茶叶真的是没有上品吗?那为什么有的茶叶卖的贵,有的茶叶卖的便宜呢。

以同类别的普洱为例吧。

如果真的没区别,生长在同一区域内的古树茶应该和台地茶一个价格,而老茶和新茶更不该有价格上的区别。

刚刚接触茶的部分茶友认为喝茶是一个简单的事情,觉得有些茶叶更多的是噱头,是被人炒起来的,对茶叶的鉴别能力有参差。

这类的茶友,更应该从茶叶的审评和后期转化的角度,去了解,喝的每一款普洱茶的特色和级别,要了解原料的产地,叶底,汤色,口感等,进而明了价格不同的原因。

反正我见过一些说“茶无上品,适口为珍”的茶人,喝茶的时候也没少讨论名山古寨,原料优劣等话题。

那些茶人之所以这样认为:一是自己搞不懂啥是好茶,跟着人家人云亦云;二是他们知道什么是好茶,但他们没有耐心解释给新茶友听,索性拿这句话敷衍概括了。

正儿八经懂茶的人,一泡茶从头喝到尾,就对茶叶优劣的信息有些基本的了解了。

“知其然,知其所以然”对于刚刚接触茶的新人而言,说起来简单,实际操作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。

不要因为自己不懂而放弃,只有白纸才能描绘出伟大的杰作。茶,有的时候,喝不懂,就是懂的开始。

我个人认为“茶无上品,适口为珍”从某些角度上来说,没有问题,但,对于新茶友、对茶品辨别能力不足的茶友们而言,是不太合适的。

口味无对错:

但是话又说回来了,每当喝茶讨论时,总有些避免不了的争论,尤其是当某某茶客指着一款茶说,我就好这一口,这时候如果茶桌上有其它的意见,一场无硝烟的战争,就此开始了。

有些茶友就开始了挑剔,简而言之:你喜欢这种茶?可见其品味,啧啧啧

多半有人反驳说:喝茶图个啥?不就是喝的开心么?能让自己喝的得劲儿的茶,就是好茶。

再来一句“茶无上品,适口为珍”,标榜一下自己。

其实排除作为自己对茶叶价格上的一种自我安慰,也确实会出现,你明知道那个贵的茶更好,但从口味上来说就是不喜欢。

例如:我写的两篇茉莉花茶的稿子,无论是从原料的等级还是茉莉花的窨制工艺来说,那个纯芽头的明显高于以叶为原料的,但从个人角度出发,我喜欢叶的。

茶叶审评当然是要理智的。

当我选择我自己喜欢喝的茶的时候,我的主观感受才是占据主导地位的,就像有时候人对于恋爱的选择,预先设定好几条标准,但有可能最后会发现你真正喜欢的那个人,一条也不符合你初始设下的标准,但你还是不由自主。

这也是为什么我个人认为“茶无上品,适口为珍”这句话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原因。

南风碎碎念:

​​​喝茶本该是一种自由状态下的选择,茶友之间的互相讨论,是可以自由真实的抒发彼此的观点的,也可以展现茶友品鉴能力的高低。(切记喝别人茶时,不要说别人的茶不好,容易引起矛盾)

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出发“茶无上品,适口为珍”是想让茶友们,不一味地去追求最好的茶,当我们执着于“最”的时候,何尝不是失去了喝茶的初心呢?

正如文无第一,我们可以喜欢李白的豪放飘逸,我们当然可以喜欢杜甫的沉郁深沉,衡量的标准不一样,或契合我们当下的某些心情,或激励我们继续前行的使命感,得到的答案也是不一样的。

茶叶也一样啊,作为饮品,最起码得对人无害,实事求是,该是啥就是啥。古树就古树,春料就春料,不搞虚的。

在此基础上,挑选一款适合当下自己口味的茶,对自己而言,又怎么能不算是上品呢。

随缘更 关注我 了解更多茶知识

版权声明:本文转载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果侵权,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

作者: 头条共创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00-17:30,节假日休息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