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字至七字诗·茶
(唐)元稹
茶。
香叶,嫩芽。
慕诗客,爱僧家。
碾雕白玉,罗织红纱。
锐煎黄蕊色,碗转麹尘花。
夜后邀陪明月,晨前命对朝霞。
洗尽古今人不倦,将知醉后岂堪夸。
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,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谓大自然给人类的宝贵馈赠。产生于中国、历史悠久的茶文化,充满了中华各民族人与自然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浪漫艺术情调。
国人到底从何时发现并开始饮用这神奇的“东方树叶”呢?查阅历史,有先秦说、西汉说、三国说……众说纷纭,不一而足。但非常明确的是:唐代开元以后,中国的"茶道"大行,饮茶之风弥漫朝野。茶圣陆羽有著《茶经》一书即为明证。
唐代饮茶之风的盛行离不开佛教的推动。因茶有益思助禅的功效,寺院之中大有嗜茶之僧。唐开元之后,寺院普遍饮茶,至中晚唐时,佛寺把饮茶、信仰、生活、品位、嗜好连成一个共生循环的生态模式,饮茶成为寺庙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。而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,茶成为僧俗交往的媒介,在煎茶品茗间玄谈悟道成了一种常态。例如诗僧皎然写给好友茶圣陆羽的诗《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》:
九日山僧院,东篱菊也黄。
俗人多泛酒,谁解助茶香。
什么意思呢?哦,九月九重阳节里山上的僧院中,看看东边篱笆的菊花黄了。世俗的人多数喜好喝酒,有谁又真正知道茶是多么香呢?
渐渐地,文人墨客以当地新茶封缄之后寄赠亲友,或派专人或由驿递送达对方。对方收到新茶后,往往酬之茶诗。若交情特别深厚的朋友,还会“乞茶”“索茶”。这种风雅的馈茶分甘的交往方式,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、礼轻情意重的旨趣。除了寄茶分甘,名士往来常常举办茶宴、茶会。想必,现在的“茶话会”就来源于此吧。唐人咏茶佳作名句不在少数:白居易的“无由持一碗,寄与爱茶人”,刘禹锡的“薤叶照人呈夏簟,松花满碗试新茶”,张继的“莫嗔焙茶烟暗,却喜晒谷天晴……”
在众多的唐诗咏茶名作中元稹的《一字至七字诗·茶》最奇。奇在何处?奇在宝塔三层!请看:
第一层
茶。
香叶,嫩芽。
慕诗客,爱僧家。
茶,叶儿馥郁芬芳,芽儿鲜嫩碧绿。诗人倾慕,僧家爱重。这一层从茶的本性说到了人们对茶的喜爱。
第二层
碾雕白玉,罗织红纱。
锐煎黄蕊色,碗转麹尘花。
唐人多饮茶饼,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,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粉筛分。用铫锅煎煮出黄色的茶汤,倒入碗中茶汤上面便浮动着如曲尘般的浮沫。这一层从碾茶、煎茶、品茶等多方面进行叙写,写出茶具的精致和煎茶的细致,也体现出诗人对茶的看重。
第三层
夜后邀陪明月,晨前命对朝霞。
洗尽古今人不倦,将知醉后岂堪夸。
夜晚之后邀茶陪伴明月,早晨之前携茶面对朝霞。 “邀陪”和“命对”运用拟人手法,将“明月”“朝霞”拟人化,可见诗人饮茶的雅兴。早晚各饮一杯,不仅让人神清气爽,没有倦意,还可以驱散醉酒之人的醉意。这一层赞扬了茶的功用。你知道吗?在我国,一百零八岁的老人被称为“茶寿老人”,“茶”字拆开,就是“人在草木间”,又有长寿之意,源于“廿”(草字头)+“八”(中间的“人”字)+“八十”(“木”字)=一百零八,寓指爱茶饮茶,遵循“人在草木间”生态自然简单的生活,人便能健康长寿,活到一百零八岁!
全诗句式灵活自由,从一字至七字,以特有的形式排列诗句,层次鲜明,读起来朗朗上口,具有韵律感。是不是很奇妙?
茶,只有投入沸腾的水中,全身筋骨才能舒展开,才能将自身的能量与价值释放出来,才能散发出最浓郁的生命之香。
人生如茶,沉时坦然,浮时淡然,愿你我拿得起也要放得下。
版权声明:本文转载于网络,版权归作者所有,如果侵权,请联系本站编辑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