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1》
长夏总是无聊。
于是,邻居何姐歪在阳台上,喝着我送她的鹊桥仙,看了一下午的直播。
看完一头雾水来敲我的门。
问了一个她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。
为什么主播都喜欢往盖碗里硬塞那么多茶叶?
按我们胡建人的理解,茶叶投多了,肯定会苦涩的呀,怎么她/他们都这么重口味的吗?
隔着屏幕,何姐都替他们难受——超量投了那么多茶,肯定又苦又涩到舌头痛。
跟吃了一顿重庆火锅一样,又麻又辣,舌头完全没有了知觉,痛苦不堪。
为何主播们还表现得如饮甘霖,舌灿莲花地称这些茶汤为琼浆玉液呢?
你说,他们的舌头是不是有什么魔法?
何姐最后总结出了一个她能想象到的理由,来解释这不可思议的一切。
《2》
其实,悄悄加量以弥补品质的不足,已经是业内不公开的秘密了。
前有武夷岩茶的“滋味不够重量来凑”,从早些年的8克/泡,一路加量,到8.3克/泡,到8.6克/泡,到9克/泡,到10克/泡,到13克/泡,到16克/泡…..
主打的就是一个,又苦又涩,齁不死你。
后有各种做旧老白茶的11克/泡,13克/泡….
大热的天,各路做旧老白茶掌柜赤膊上阵,唾沫横飞,强力推广自己的存货。
还美其名曰,我这茶好,怎么泡都不会苦涩。
13克这样的巨量都不会苦涩,这茶还叫好?那好茶的标准是什么?
换到别的行业来看,一碗汤倒了半包盐都不会咸,这卖盐的肯定会被投诉;一辆车油耗高,肯定没人买;一款空调能耗大电费高,肯定卖不出去。
怎么到了茶叶这里,一款茶冲泡的时候耗茶叶、费茶叶,倒成了优点了?
这种强盗逻辑,是不是巨搞笑?
简直震碎三观。
《3》
对于广大茶友而言,挑茶的时候,首要挑选的,就是品质。
不是价格,也不是其它的歪七扭八。
而在选品质的时候,耐泡度,省不省茶,肯定是重要的衡量指标之一。
耐泡,指的是一泡茶从第一冲开始,直到第十冲以上,汤水中便有极明显清晰的滋味感。
并且,这种滋味感是美好的,美妙的,能给人带来曼妙的感受的。
不是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、需要调整嗅觉标准才能判定为“优秀”的气与味。
省茶,指的是一款茶,在投茶的时候,不必倚多为胜,不需要加量才能压倒竞争对手,甚至比别的茶少投5-10%,依然可以完美胜出,泡得比别的茶鲜香醇爽。
当别的茶投10克的时候,你投8克,照样能呈现出武夷岩茶的鲜香醇爽,这便是赢,便是省茶。
当别的茶投13克才能呈现出它的最佳表现,而你的茶投8.3克就可以最优表现的时候,便是省茶,便是赢。
当别的茶一天13克,一斤茶只能泡39天;而你的茶一天8克,一斤茶可以泡63天的时候,便是省钱,便是大赢家。
只有耐泡的茶,才省茶。
只有耐泡的茶,才是高品质的茶。
只有高品质的茶,才值得购买。
500块一斤的茶,只能喝39天,折算一天12.8元;800块一斤的茶,可以喝63天,折算一天12.6元。
如何选择,已经不必多言。
需要加大投茶量的,不在可选范围内。
《4》
茶界的主播们,肯定也是深谙这个道理的。
是以,她/他们,才会在直播间直播卖茶的时候、直播泡茶的时候,拼命往盖碗、往茶壶里,去塞茶叶。
毕竟,直播不是录播,不可以剪辑,也不可以NG。
所有的效果都只能现场呈现。
在那明亮的直播间里,如果茶汤泡出来白生生的,还只有零星的白毫,是会出事故的。
故而,极强的求生欲驱使他们,忽视掉称重这个环节,不称茶叶,直接就往盖碗、往茶壶里塞茶。
并且,能塞多少,就塞多少,能多塞就不少塞。
只有茶叶塞得多了,重量增加了,泡出来的茶汤才会有颜色,才会有味道,才会显得白毫很多很密,才可以在打灯照耀的时候,像繁星一样闪耀在公道杯里。
只有泡出这样的茶汤,才可以让他们在直播间有介绍的资本,有吹牛的本钱, 有夸张的底气。
只有这样的茶汤,才能让他们上架的那些需要投10克才有味道的“茶”,有人买单,卖得出去。
《5》
自古,商场就是八仙过海,各显神通。
有诚实守信的,也有指鹿为马的,还有挂羊头卖狗肉的。
数不胜数。
身为一个普通的消费者,是管不住掌柜们的花招的。
只能,提高自己的识茶技能、辨茶段位。
只有这样,才可以在各路掌柜的各种话术里,挑出品质好又适合自己的那一杯香茗来。
学习的目的,是为了自己。
基于这个目的,请好好练习吧。
进了直播间,先从找问题开始,不是先从学习开始。
反向思考,方速学而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