宋代文人的雅致,是浸透了生活的,赏花观景,都专门列出了十二赏,其中便有微风、细雨、临窗、清月等等,而这番景象,配上茶,亦是清雅至极。就在不久前,恰巧参加了一场集这些个美景于一身的老茶品鉴会。
??
当时大家都带上了自己心仪的老茶一起交流,我便选了福元昌仓储了十年以上的【783】。作为一个资历尚浅的普洱茶爱好者,我听到在座的茶友们对各个茶品的口感、茶韵谈得驾轻就熟,与其他同等级老茶的对比信手拈来,不禁有些忐忑,唯恐一会儿引人笑话。
??
终于到我,正好冲泡的老师提到了如何看待茶品的年份和价值,我便说道:“我们为何要给老茶买单?其实是因为我们无法预知、无法抓住的年华,都被老茶包含了去。我们深知时间的价值,所以只要是凝练了时光,储存了岁月的东西,都显得尤为珍贵。”很多茶友都赞同这一说法,并且笑称:可不是嘛,像是古董、字画,皆是如此,所以我们常常说茶是可以喝的古董。
??
其实我当时所说,并非避重就轻,或者是抖机灵,而是从识茶开始,就是这么认为。茶叶的香气、口感,都是具体可感知的东西,能够算作是茶叶价值的底线门槛,而真正无形存在于其中的古茶树的历史,工艺的价值,匠人的传承,才是奠定一款茶叶价值的上限。所以说,像是福元昌一样,能够把这些无形的东西具象化,让你能够于杯盏之间感受到,才最显功力。
??
说到这里,我不禁想起曾听过的一个趣事,说的是古时候一位富商看中了一幅挂画,画上是一个人牵着马,穿过一条湍急的河流,背后瀑布高悬,河中浪花飞溅,牵马人拉着受惊后高高跃起的马儿一刻不敢放松,有趣的是那人手中的缰绳,并未画出,但画面并不突兀,反而和谐精巧,引人入胜。富商看了爱不释手,留下定金约定明日来取。店主看了这画,自作主张添上了缰绳,结果富商回来后看见,跌手叹道:“本来这画值银百两,你这一添,一文不值!”店家忙问为何,富商哈哈大笑:“这幅画,绝就绝在那根未曾画出,但却无处不在的缰绳啊。”这个故事,大概只有中国人才能听懂,因为中国人的意境之美,除了从小就接受中华文化熏陶的人外,可能真的无法理解。茶会一直持续到月悬当空,夜凉如水,那日正巧还带了福元昌的易武古树熟茶,便冲了一泡,让夜聊继续温暖闲适。
??
茶刚出了一泡,就有茶友认出是易武,而且专门提到这茶里面的兰香蜜韵特别明显,但并不显得浓郁芬芳,而是透着一股雅致。我那时候介绍福元昌的这款易武古树熟茶,就说的是:它就像是古时画艺中讲究的疏可走马,密不透风,易武最具有辨识性的经典气质,比如兰花香,果蜜甜,就像浓墨重彩,在杯中惊艳绽放;而茶汤入口后,却又能够空灵净透,唇齿清凉,这样有主有次,有先有后的一番风味呈现,福元昌可以说是精准的表达出了中华传统美学的精髓。
??
席间茶友也说到,古树茶的滋味,并不是空口白牙说出来的,而是应当去尽力呈现出它千百年流传下来最恰如其分的味道。正如溥仪曾经面对文物专家说的:“我并不知道刚刚的东西它究竟假在哪里,但我知道它跟我从小家里用的不一样。”福元昌的茶品一直以来的态度,就是想要打造国民对于古树普洱茶最本真记忆的样本。毕竟茶叶比起很多传统文化来说,有着更加悠久而深刻的历史。从神农尝百草开始,就逐渐成为我们骨子里的民族骄傲之一,应当更加具有口感记忆鉴别的共通性。再加上福元昌一直以来都很清楚,茶叶本身非常包容、兼收并蓄的特性,使得茶文化一旦繁盛,就能够带动其他文化,一荣俱荣。
??
茶会上大家所品的老茶珍贵,有一部分原因是由现在同系列的新茶对比而来,如同福元昌同个系列不同年份的茶品,它的不断增值,除了本身的稀有,还有未来的可复制性让爱好者们充满期待。但要复制这份流传至今的味道,并不容易,从福元昌一路走来的复号、建初制所、建立茶山博物馆、把中华传统的设计带到世界舞台等等一系列的努力,便可见这条路的艰难。不过伴随着福元昌每年新品的口味呈现,不难看出,这份耕耘,的确开始有了收获。记得余秋雨先生曾经评价过福元昌的老茶:“虽是顶级,确是难寻了。”假如现在余秋雨先生能够再次喝到福元昌复号之后的茶品,恐怕不难找到当初百年之前的绝版老味吧,不知那时的重逢,是否会让余秋雨先生,发出重遇故交的会心一笑呢?
<